2024年12月,韩国成功将其“腌制酱料文化”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这个文化遗产项目包含了酱油、黄豆酱等多种传统酱料的制作流程与工艺。一经公布,这条消息在中国网络上引发轩然,许多网友直言这是在抢夺中国文化的“根基”,毕竟酱油和黄豆酱被一致认为是中国祖先传下来的传统美食调味品。然而,专业学者们迅速出面澄清,强调这件事并非简单的“抢夺”,韩国申遗的重点在于突出自身独特的酿制工艺和文化特色。那么,这背后到底是怎样的故事呢?
谈及酱油和黄豆酱,就必须提中国悠久的饮食文化渊源,这两者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。早在周朝时期,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间,文献中已有关于酱料的记载。《周礼》提到的“醢”和“醓”两种酱料,其中“醢”是以肉类为主制作的酱,“醓”则是在其中加入了血液,虽然与现代的酱油形态还不完全相同,但足以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利用发酵技术进行调味的智慧。到了汉朝时期(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),以豆子发酵制成的“清酱”慢慢的出现,东汉时期崔寔所著《四民月令》中明确提及“可作清酱”,这可以看作是酱油的早期雏形。
时间推移到北魏时期(公元386年到534年),农业学家贾思勰在其著作《齐民要术》中详细描述了酱料的制作的过程。这部书是中国农业史上的珍贵文献,他记载了所谓“豆酱清”的制作流程与工艺,大致是先将豆子煮熟,再用麦曲拌匀,加入盐水后封存于陶罐中进行数月发酵,最终滤出清澈液体,这正是现代酱油的祖先。由此可见,早在千年前,中国人在发酵技术上就已达到了极高的水平。
除了文字记载,考古发现也有力支持这一说法。1972年,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,专家鉴定出其中包含完好保存的发酵豆酱,这证明早在汉朝时期,酱料的制作技术已十分成熟,远早于韩国相关历史记载。
在中国,酱油和黄豆酱不仅仅是简单的调味品,它们与中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。北方人喜欢用黄豆酱来制作炸酱面、酱排骨等家常美食,南方菜肴则常以酱油来调味红烧肉、鱼香肉丝等,几乎所有地方菜系不能离开这两种调味酱。可以说,酱油和黄豆酱慢慢的变成了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文化象征,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地域特色。
韩国这次申遗的“腌制酱料文化”涵盖了酱油、黄豆酱以及辣椒酱的制作技术和相关的民俗风情。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的介绍,这项文化遗产囊括了从原料准备、发酵过程到储存保存的完整工序,体现了韩国饮食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家庭传统的传承。
在申遗的材料准备过程中,韩国投入了大量心血,重点强调了自身制作的过程的独特之处。例如,他们通常使用传统的陶罐进行发酵,并且在酱料中加入辣椒、大蒜等特色配料,形成了不同于别的地方的风味。他们还特别强调制酱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烹饪活动,更是共同生活的亲属共同参与、促进社区联系的文化仪式。韩国文化遗产厅负责人崔应天曾表示:“‘腌制酱料文化’不仅仅是饮食传统,更是家庭和社区紧密结合的纽带。”这一论述深深打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,最终使该项目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有趣的是,韩国的申遗材料中几乎未涉及酱油的起源问题,刻意回避了这一敏感话题,转而专注于展示自身独特的酿造工艺和文化风俗。这种策略既避免了引发争议,又获得了国际认可。
消息传回中国后,网络舆论迅速爆炸。微博上不少网友愤怒发声:“酱油是我们中国老祖宗发明的,韩国凭什么申遗?联合国这次是不是眼睛瞎了?”还有人晒出家中酱油瓶,质问:“三千年的历史,韩国凭啥和我们比?”话题“保护中国酱油文化”一度冲上热搜,网友们情绪激动,甚至有人呼吁韩国酱料产品。
然而,专家们表现得更加冷静。北京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张教授指出:“韩国申遗的重点并非抢夺酱油起源,而是突出他们独特的制酱传统,比如陶罐发酵和社区共享的习惯。这与中国的酱料文化并不冲突。”他还以茶文化为例,指出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均被列入非遗,但这并未引起争议。
中国农业大学的李博士也发表看法:“文化的传播本就是互相影响的过程。韩国是在学习中国酱料技术基础上,结合本土特色,加入辣椒等元素,形成了自己的风格,这很自然。”他认为,与其争执不休,不如更加积极地保护和弘扬自身的传统酱料文化。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是:包括“被群体、团体或个人视为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、表演、知识和技能,和相关的工具、实物和场所”。申遗一定要符合多个条件,比如确实属于非遗类别、社区广泛参与以及制定了保护传承方案等。
这次韩国申遗成功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看重的是其独特的文化表达和传承方式,而非宣称酱油为韩国原创。因此,申遗结果与中国是否是酱油起源地无关,网友们的误解由此产生。
虽然酱油和黄豆酱的起源属于中国,但韩国将其纳入本国文化,注入了不同的风味和文化内涵。韩国酱料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代,公元4世纪,《三国史记》中记载683年婚礼中就使用了酱油和黄豆酱。进入朝鲜王朝时期(1392年至1910年),宫廷内形成了完备的酱料制作体系,酱料不仅用于烹饪,还常见于祭祀和各类仪式。
韩国的制酱传统尤具家庭特色。每年秋季,许多家庭会共同参与酿制酱料。他们将大豆制成酱块,悬挂晾晒发酵,随后放入陶罐内,加入盐水、辣椒等调味,整一个完整的过程讲究繁复且富有人情味。这种传统不仅是手艺,更是一种连接亲情和社区的文化活动。
这次申遗风波并未让中韩关系恶化,反而促进了更多文化交流。2025年5月,北京举办了一场国际发酵食品文化论坛,邀请了中韩日三国专家。中国代表展示了传统手工酱油制作技艺,介绍了《齐民要术》中的古代记载;韩国专家则展示自家酱油与黄豆酱的制作的步骤,现场演示,双方交流中发现,尽管制作的过程不同,但对发酵工艺的热爱却高度一致。
论坛期间,中韩双方签署了一份文化合作协议,计划共同开展发酵技术的历史研究与现代应用推广,未来还将举办联合展览。这一合作大大缓解了此前的紧张氛围,为两国未来的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。
这场申遗风波也在中国引发了一股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。许多城市纷纷开办酱油与黄豆酱制作工作坊,吸引大量市民参与学习。在山东寿光——贾思勰的故乡,当地举办了“齐民要术文化节”,邀请专家解读古籍,教授酱料制作,现场弥漫着浓郁的酱香,游客络绎不绝。
《齐民要术》这本书也再度走红,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注释和译本,书店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。部分学校将农业历史纳入课程,孩子们通过阅读贾思勰的著作,了解祖先的智慧。网络上,不少网友晒出自制酱油的成果,相关话题“传统酱油复兴”热度持续攀升。
从争议到对话,这场申遗事件本身颇具启示意义。中国的酱料文化根基深厚,韩国的文化特色鲜明,双方各有价值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旨在保护人类多样的文化遗产,而非划分起源或高低。
这次事件激发了中韩文化交流的活力,也让中国人更加关注和珍惜自有的酱料文化。但同时也提醒我们,文化保护需要积极主动。到2024年,中国已有44个项目列入非遗名录,数量居世界首位,但仍有许多宝贵文化等待深入挖掘。
未来,中韩可以加强合作,比如举办联合展览、学术研讨,共同保护和传承发酵食品文化。文化的精髓在于多样性与包容性,互相学习远胜过争吵纷争,这样才可以为文化的未来注入更多希望与活力。